Thursday, August 16, 2007

《天安門》反思

最近在Youtube看了《天安門》紀錄片,對事件多了一點認識。

總括而言整個運動就是沒有方向。學生只知道要走到天安門,只知道政府不對,可要他拿出一個方案,他又是拿出共產黨的一套抺黑攬權,柴玲表現極之可惡,最懂做戲,非常假。她也是唯一沒有接受訪問而常出現在鏡頭內的當事人。

王丹是比較清醒的一個,認為應該將運動帶到校院,以學生報、電台等看來微小的事,實行校內民主。但全國四方八面新來的學生都要過把隱,要在廣場上當家作主一番,結果是總有新來的人要佔下去,退總是退不下來。當然這是組織鬆散的結果。

教師梁曉燕說學生們空有理想而連自己想要什麼也不知道,只知道政府不對,那裏不對?該怎麼做?不知道。就每天那麼佔着廣場,完全失去方向,縱使有機會也沒有好好把握,錯失了可以為運動找到出路的契機。

劉曉明清楚認識到學生的幼稚,但人到了廣場就被萬人擁戴的氣氛征服,喊出了一些激動人心而講完就沒有下文的演說。

吳國光說話最有見地。他說中國一百多年來每次向前奮進,每一次都焦頭爛額,不是因為中國人沒有實現理想的激情,而是沒有實現理想的方法,實實在在的辦事方法;不是沒有心,是沒有頭腦。這番話最貼切地解說了不單只天安門事件,而是中國大歷史所面對的問題,中國人往往拿不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即使有方法也沒有執行的能力。

吳國光也提到學生一下子就要把民主提到國家級中央政府,以當時中國資訊落後,農民這麼多,要農民選出國家幹部根本不可能。所以他們提倡基層民主,民主總要在熟識的環境、從身邊的事開始,成熟了才進入全國層面。
這是循序漸進民主論。

基本上這符合中國國情,前提是國家領導人真有這份胸襟放權,也有足夠實力讓利益階層放棄權力。但在香港,我看不到中央政府有這種部署,連三權分立也要拿走,不是循序漸進,是循序漸退。

看實際情況,以香港政黨的能力,離管治亦甚遠,基層民主隨區域市政局而去,幾乎沒有任何行政能力的區議會只是咨詢組織,未能培訓出執政的人才,即使讓你上台執政,還是要依靠一班政務官才能運作。

梁啟智也以《天安門》跟皇后事件相提並論。運動要有方向,要尋求大眾支持,要深化才不會消失,根要扎得深,樹才能生得高。隨了口號激情,還要有實幹能力。爭奪市民支持就是運動要實幹的地方,而皇后事件,本土行動未能引發大眾支持,以民主的原則,撤退以免市民反感是無可奈何的選擇。

Labels: , ,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