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24, 2006

最近接連的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史》《束星北檔案》《兄弟》,這麼多傷痛的歷史與故事真有點吃不消,再加上又一次M心靈地震,情緒繃緊,運動也未能消除。

結果是前人的說話引爆了我胸中的鬱悶:「我在茫茫人海中訪我靈魂唯一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悽然淚下。

Labels:

《大和號》

《大和號》沒有在香港上映,却有粵語配音。以戲論戲並不好看,可能也是未能上畫的原因,希望不是因為政治理由。

Labels:

《阿飛正傳》

終於看了完整的《阿飛正傳》,梁朝偉的驚鴻一瞥還是最好看的一幕。

黃家衛其時還未完全擺脫江湖英雄片的痕跡,還是要開槍,要流血,還有一點旺角卡門的影子,到《花樣年華》蘇麗珍才變身她表姐的文員身份,未有名字的周慕雲也放下賭徒的撲克牌,拿起了筆。

Labels:

Prison Break

Previously, I was watching Prison Break. At the end of first season Scofield and his team finally broken out the prison, but still escaping, long way to safe and
free.

I won't put high recommendation on this TV series, because I am an engineeing man and I know how much you could believe in blue print, not that much.

Yes, it is very attractive at the beginning, non stop crisis, but when it proceeded more, I have been less convinced.

Labels:

倒扁大學生長跪要求扁交代弊案。

真令人失望,十七年前天安門學生也在人民大會堂前下跪,十七年後在台灣這個已經民主化的華人地區,本應是思想最開放前衛的學生也是下跪,你幾時有見過外國抗爭示威會跪的,中國人何時才懂得站起來爭取權利呢?

Labels:

偶然


我是天空裏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Labels:

Saturday, September 16, 2006

《未來戰士》第三集

《未來戰士》第二集玩的是打警察,第三集玩的就是打女人。

社會一般道德禮教都不可打女人,但打女人是一個潛藏慾望,女機械人這個角色讓我們名正言順的打女人,不停的打,兼沒有內疚感沒有犯罪感,太高興了。

Labels: ,

Friday, September 15, 2006

《未來戰士》

近日常在舊思緒中打轉,又來一段舊事新記。

《未來戰士》(Terminator)續集T2公認為經典科幻片,緊張刺激不在話下,液體機械人是該片最成功之處。

值得存記的是,奸角機械殺手由頭到尾都以警察制服出現,亦只有這身警察制服才是電影最關鍵的成功因素。

我們心裏都有一份恐懼權威又想反抗的慾望,因為我們都受過穿制服的人的氣,小至兒時被學校風紀隊的小小校政爪牙捉拿講粗口、醫院惡護士,大至遊行時跟警員衝突,那份憤怒都默化為對制服的敵意。而一般人都會恐懼擁有權力與武器的建制形象警察變成壓迫人民的敵人。

T2正好找到這個切入點,讓殺手機械人穿上警察制服,給我們代入的英雄阿諾狂轟猛炸,打到蜜蜂窩千蒼百孔,發洩一下潛藏的仇恨,這才大呼過癮。沒有這件警察制服,完全不是那回事。

好戲!好戲!

Labels: ,

Tuesday, September 12, 2006

舊聞一則

三地最受歡迎童話調查

故事簡介

這個調查正好反影了三地的社會狀況,至今仍未過時,當日無blog,今存之為記。

香港人最愛《賣火柴的小女孩》。香港是一個揾食艱難的地方,尤其為人父母者,珊珊話四百萬養大一個小朋友,個個都身負沈重工作壓力,這麼多人從事服務零售業,子女不難在《賣火柴的小女孩》裏找到共鳴:「在香港隨時會像賣火柴的女孩因為冇單、唔夠數而餓死的」。

澳門情況非常明顯,這個久被忽略的灰故娘,終於被來自拉斯維加斯的王子看中,苦盡甘來,快樂地生活下去,是一個充滿希望的社會。

《神筆馬良》是一個中國土產兒童故事,除了顯示廣州還未被全球化之外,《 神筆》說的正是國內常見的貪官問題。

是「上層建築的兒童故事如實地反影了下層建築的經濟結構」也好,是文學與文學品味反影社會現象也好,這個調查都是一個有趣的發現。

童真童真,童言也真。

Labels:

九一一五週年

九一一五週年。

當年參加了菲律賓特價團,九一一是在菲律賓的最後一晚,去了酒吧消遣,不知人間何世。在早餐桌上聽到團友說世貿大樓倒下,全美飛機禁飛,以為講笑。到領隊證實消息,信而不能想像,直到上飛機回港,經過三次搜身才上了飛機,開始感受到緊張氣氛。

抵達香港,這個資訊發達的城市,鋪天蓋地的新聞照片;大城市大股市的同命相連感;那個不論在電影還是電視片集都不斷出現的紐約,忽然變了樣,從前閃亮的寶石蒙上厚厚的塵埃,落差之大,教我這個香港小民深深的明白了自己久已被荷李活米高佐敦教化成為美國海外國民。

華東水災不會令我動容,黎巴嫩的災塲沒有那麼震憾,天水圍倒下兩座公屋也沒什麼,只有紐約,這個我從沒踏足過的土地可以這麼令人痛心。那是一個想像的國度,而美麗的幻像被拉登用最戲劇的方式打破。紐約,怎麼你的破滅也這麼動人?能不俘虜我的心?

當消防員在世貿廢墟上樹起國旗,我想「為什麼我不是美國人?」若有愛國的情懷要發洩,我要愛美國。

面對真正巨大的災難,個人那丁點小事忽然就不是什麼了。九一一紀念日,我無情地利用你的傷痛撫平我的情緒波動。

Labels:

Sunday, September 10, 2006

Extracts

For many years the pirate confederaion was led and held together by a woman, Shi Yang, a former prostitute from near Canton who became wife of one of the main pirate leaders, bore him two sons, and after her husband's death married her former husband's male lover, bearing a child to him also. Though she more or less retired from the pirates' world after her second hushand's death in 1843, aged sixty-eight, she is still living as a wealthy widow near Canton, and runs a successful gambling house inside the city.
From Jonathan Spence--God's Chinese Son P.82

# Waooooo! How vivid is that story, I shall explore more on this.

Labels:

閱讀筆記

就像金庸小說主角常有一段奇遇,得高人傳受上乘武功武俠秘笈九陰真經,蔣百里的《日本人》也活像一本武俠小說的情節。

作者在德國郊外迷路,在一間湖畔孤屋求助時遇到白髮老叟,竟是日本問題專家,蔣白里大為嘆服,求教問津,以老叟之筆記寫成這本短小的《日本人》。到底是金庸看過蔣的奇遇得到啟發,還是山中多奇人呢?

另外一個寫得像武俠小說的是明報近期香港地產富豪發跡史。就像九陰真經於《射鵰》的地位,香港開埠初期的渣打爵士留下的基業,潛藏豐厚,引來各方豪傑爭奪,展轉到了李嘉誠包玉剛等人手上後大放光芒,華資最終搶佔領導地位,一改整個香港的財富生態。

是金庸筆墨影響了記者,還是我中了金庸的毒,眼底盡是武俠呢?

Labels:

Tuesday, September 05, 2006

今天終於遇上M,她仍然美麗,我的眼還是很愛她。

但她已說過太多傷我的話,我的心已受了足夠的傷痛,足以讓我清醒。雖然我無法掩飾內心掙扎的尷尬表情,但還是將視線移離她的臉,拒絶「知道你在此」以外更多的目光交流。

人總能在經驗中學習,還是那句話,不喜歡做令自己難過的事。

工作已經有太多的妥協,感情該是人生的補足,不是製造更多的遺憾。

I am radical, I make no compromise in love.

Labels:

為什麼中國特別多間諜?

程翔案最大的問題是,為什麼中國特別多間諜?特別多人洩露國家機密?

這個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陶傑又有新的演譯──中國是一個森林,文明
的制度在這裏並不適用。

程翔的智商也令人則目。當基金要求他提供解放軍艦隊訪港照片就認定對方是間諜組織。訪問香港就是為了暴光,上萬人拍了解放軍艦隊的照片,報紙大幅大幅的刋登,難道買報紙也是刺探國家機密的間諜?

愛國者的思緒真是難以理解。

Labels:

Sunday, September 03, 2006

侵犯藝人私穩的泛民主論

社會不尊重藝人私穩,由來可從香港沒有民主說起。

女藝人與富豪傳出金錢交易的故事時有聽聞,娛樂圈每個女藝人都有價,都是可賣品,買者當然是本地富豪。所有女人都是可以用錢買,都是赤祼祼的買賣;原來加入娛樂圈選港姐都是為了找富豪,上市掛牌買賣。沒有人為演 戲這門藝術,沒有人說得出為了一套前輩電影在心中留下的烙印,而燃起對電影熱情,要走上銀色旅途的故事,所有人的目標只有一個──錢。

本來有錢人玩女人是中國傳統,大家見怪不怪。但當同一班富豪每人都在香港有一個政治綜緩名額,小市民心裏浮現「官商勾結」四個大字,這些人的財富得之不義,是透過下三流手段在市民口袋裏搶劫得來的,跟富豪們出入派對的女藝人自然成為小市民仇視的對象。

公眾仇視女明星本就跟仇視本地富豪一脈相承,分水嶺在九七。回歸前英人主政,華人富豪是民間崇拜的對象,因為他們在英人政府裏親疏有別之下是被打壓的對象,不會有政治分肥,是在逆景在打出來的天下,自然成為民間英雄。相反回歸之後,一眾富豪在各式政治活動典禮上佔據有利位置,莊閒互換,華資富豪成為莊家,本來自力更新逆景求成的崇拜對象,變成騎在人民頭上吃喝拉的剝削者,以貝沙灣為經典例子,所有市民都相信政府與富豪「官商勾結」。偏偏香港沒有基本的民主政制,富豪佔盡小市民便宜,小市民却連一個投票選政府的機會都沒有,仇恨自然而生。

英人富豪可能一樣的愛玩女人,但就算玩,對象也不是香港女明星,八掛雜誌再神通也沒能力引起香港大眾的好奇。畢竟是兩套標準,鬼佬鬼妹開放淫蕩是理所當然,黃皮膚口口聲聲禮義禮廉恥,暗裏賣春求榮就大有八掛價值。

回歸前沒有民主沒問題,鬼佬值民主義剝削你是理所當然,市民不敢苛求。回歸後沒有民主就大件事,一樣的操控政府搾取利益,同聲同氣的富豪就份外討厭,因為基本法說香港人當家作主,誰知是華資富豪當家作主,八萬五說停就停,居屋話完成歷史任務就即時玩完,香港小市民跟回歸前沒有分別,都是被任意剝削的對象。八掛雜誌揭女藝人跟富豪的勾當正合市民期望,為市民出出氣,算你唔好彩。如果香港有民主,市民覺得生活在更加公平的社會,對女明星可能會客氣一點。

Labels: